
本來我就只是一個業餘的咖啡愛好者,有空就寫寫、貼一下相,在學習沖咖啡時我就明白沖咖啡可以無限追求極至。
不論是磨豆機的研磨品質、特性,水質的要求,對不同產區、不同焙度、不同風味的了解,不同氣溫、不同氣壓、不同新鮮度的豆子的處理方式,沖煮的手法更是變化萬千,這一切就只是單單想沖好手上的豆子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咖啡邏輯,對味道有自己的一套愛好。 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對或錯,如果只是一個業餘愛好者的話,在能力內買自己最喜歡、最好用的沖煮功具,自己覺得好喝其實己經夠了,頂多有朋友來到你沖一下,朋友會讚一下,對於我來說就很足夠了;但如果是作為一門生意,就不能只有自己爽,我想至少要超過一半的客人都覺得爽才夠吧?
當我開始學烘豆子,不是單為了"興趣"而學的那一刻,而是要做成商品賣出去,就要在"烘豆可以無限追求極至"這件事中找一個平衡點,一個在當下可以站得穩,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客人的點。
烘豆子如果想專業起來,很環節、數據需要去記錄、了解,而記錄得有多仔細準確是和你的財力有很大很大的關聯。例如最基本的豆溫、風溫,進一步可能是壓力差、風速計、濕度計,還有生豆的數據,例如密度、濕度,還有環境數據,例如溫度、濕度、大氣壓力等等.. 要明白以上的東西如何影響你的烘焙品質本來就不容易,就算你有一個控溫、控濕、控大氣壓力的烘豆室,加上一部有能力精準探測記錄操控的烘豆機,也沒有可能每一煲豆都一模一樣,無論你生豆保儲的技術多好,豆子就是每一天都在變化。
事後去杯測也是有很多要學習,要看個人的品味能力有多好、多細緻,可以反向去追尋自己在沖煮、烘焙上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。
正正因為由生豆、烘焙、沖煮都有那麼多變數,要做好真的要有一份"嚴謹",但永遠不要忘記沖咖啡本來就是很日常的事;這一切一切的研究、進深,就好件洋蔥一層一層剝開,直到找到中心。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到中心、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到中心,但我的咖啡生活哲學是你可以知道那一個方向是中心,但一切要很生活化,在能力內向中心推一推,把一切簡化一點,洋蔥一層一層剝眼淚口水鼻涕都流了,太辛苦了;沖咖啡應該對大部人來說到最後應該是很日常、享受的一件事吧?
Cafe De Min本來就只是一個分享我的咖啡日常,我本來就是一個打工仔、香港人、要養家,有空就沖沖咖啡的人,有時候有些有趣的就發文"矣!你看!",其實就是那麼簡單。 機緣巧合,有機會和朋友在疫情中勇敢創業,這是我第一次把興趣輕輕推一推,看能不能成為我的本業,能力內能學的、能做好的,都盡力了,可以學的還有很多要慢慢累積;在我對這個行業有限的了解、香港的創業環境之下,真的盡力了;現在有豆子賣了,但我心中的自白還是和Cafe De Min第一天開張一樣,就像是對朋友說"矣!你看,我買了烘豆機、做了網站、學了好多超好玩,研究了很久很久,我覺得很不錯!做成產品了!你要試試看嗎?"
咖啡可以很嚴謹,也可以很日常。
作為一個香港人、大埔人,我真的很開心可以分享一下我的豆子。
寫在開業後第53天,如果有一天我的能力、熱忱,有市場的話,真的是人生一大樂事。
Cafe De Min 官方網站: www.cafedemin.com Cafe De Min 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afe_de_min/
Cafe De Min 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afedemin/
Cafe De Min YT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lY3CoZ-BMyzwE399SS3SzA
歡迎Inbox我們查詢詳情 #精品咖啡 #香港烘焙 #香港小店 #大埔人#BeautyandtheBarista
Comments